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我是教师 > 正文
我是教师
把别人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来做——访高速数据处理平台研发团队负责人刘志镜教授


谈到项目的签订过程时,刘志镜不经意间提到了关于这个项目的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他可能不会想到,那段认为只属于文学作品的经历,被我一字不漏地记下了,因为我相信,下面这段文字书写的不单单是简单地签订了一个紧急合同,它所讲述的,是一个西电人、一名科研工作者勇于担当的豪迈情怀。

事实上,在最初签订的高速数据处理平台项目协议中,刘志镜和他的团队只承担其中的一小部分。今年4月,该项目各合作单位到卫星发射中心进行项目中期讨论。讨论会上,由于其中两家主要的合作单位在平台设计方案上分歧很大,项目进度有可能受到严重影响,卫星发射中心领导当时很着急,因为该项目关系到太多的东西。就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曾担任该项目立项评审专家的刘志镜当机立断,跟发射中心领导说:“如果可以的话,这一部分任务可以交给我们来完成。”由于之前没有过深入合作,发射中心的领导们将信将疑,刘志镜就安排技术人员把他的团队之前做过的一个相似的系统为发射中心领导们做了现场演示。领导们惊奇地发现,所演示系统的功能竟然跟他们的需求“不谋而合”。在初步确定了设计方案后,双方第三天就补签了紧急合同,最初的“配角”就这样瞬间变成了整个项目的主角。

这是一份“奇怪”的合同,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合同。鉴于项目的重要性,加之项目任务临近结束,在这份合同的甲方一栏里赫然签署的是发射中心最高领导的名字。刘志镜当时就跟领导们立下军令状:一个月内替换存有缺陷的XXXX系统,三个月后新系统交付使用。就这样,刘志镜带着他的团队在发射中心开始了艰辛的封闭研发。用三个月时间来完成别人一年的工作量,所有人都为刘志镜和他的团队捏了一把汗。然而,如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如此繁重的任务,刘志镜自有他的办法。

刘志镜:当时,我的第一个念头就是:即使不吃、不喝、不睡,也要把任务拿下来。从那一天开始,整个团队就整天呆在发射中心封闭开发,与发射中心的同志们一道,每天早上从8:00开始,一直工作到晚上11:30,工作时间长达15个小时。2个多月的时间里,大家放弃了周末休息,牺牲了和家人团聚的机会,其中我和其他三名团队成员在发射中心度过了自己的生日。

为了赶进度,我们必须严格按照技术规范执行,并明确了开发的进度和周期,强化了岗位责任制,建立了一整套与甲方的沟通机制和双方的约束机制。所有方案经双方认定后,会立刻 “上墙”,每个人每天都能看到项目进度表,自己到哪一天应该做到哪一步清清楚楚。

由于每周只能洗一次澡,加上水土不服,团队里一名姓屈的同志出现了过敏症状,浑身红肿,但为了保证开发进度,他一边接受治疗一边坚持工作,这让发射中心的工作人员感动不已。而且,发射中心工作人员一有需要帮助解决的难题,就直接来找刘志镜和他的团队人员帮忙,所以,经常会看到这样一幕:发射中心工作人员站在身后,看着团队成员“不加思索”地修改代码、现场调试。

由于涉密原因,在发射中心上网查资料很不方便。在得到发射中心许可后,刘志镜的团队在非涉密场地自己出资建立了3G上网环境,保证了项目的开发进度。发射中心一位处长曾动情地说:“刘老师,这回欠你的,下个项目我们还你!”

努力总算没有白费,新系统按期交付,并得到了发射中心领导的高度肯定。在此期间,发射中心技术部行政办公会还做出了这样一项特殊决定:技术部下属各科室领导定期到刘志镜他们团队研发现场观摩学习。发射中心XX处一位处长曾这样说:“我见过很多好的开发团队,但像你们这么高效、这么能打硬仗的团队真是不多见”。发射中心技术部某科室的一位主任曾感慨地说:“过去,我们都认为学校搞研发总是慢悠悠的,没想到你们的效率这么高。你们算是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同样的话,这位主任说过不下五次。两个多月的时间,刘志镜带着他的团队走遍了发射中心所有的测控站、雷达站,双方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发射中心的工作人员都称刘志镜教授是发射中心的编外“技术总师”。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123

南校区地址:陕西省西安市西沣路兴隆段266号

邮编:710126

北校区地址:陕西省西安市太白南路2号

邮编:710071

电话:029-88201000

访问量:

版权所有:江南平台,江南(中国)    建设与运维:信息网络技术中心     陕ICP备05016463号    陕公网安备610190020026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