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我是教师 > 正文
我是教师
“老思政”用上新媒体——人文学院夏永林教授微信公众号“老夏说课”背后的故事

“老思政”,老在哪?江南平台,江南(中国)人文学院夏永林教授,今年马上就满53岁了,自1986年从陕西师范大学分配至西电以来,他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30年,是一名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老资格”教师了。

“我现在带的这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1986年叫《中国社会主义建设》,1998年改为《邓小平理论》,2002年后又称《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005年后改成《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十六大以后才确定为现在的名字。”对思政课的变迁和改革,夏永林再清楚不过了。

夏永林使用的新媒体,说的便是近年来流行起来的微信公众号。为改变学生对思政课的成见,让学生眼中原先枯燥乏味的课程穿上新外衣、改变新形式,让思政教育取得实效,集合“知识传播”“经验分享”“资源汇集”的微信公众号——“老夏说课”,于2016年2月25日正式推出第一篇文章“开课前的话”,开启了30年老思政利用新媒体对思政课进行改革的新尝试。


“老夏说课”,知识+经验+资源

“老夏说课”公众号,正式开通于2016年2月24日。“直接原因是当时学校严抓学风,要求严管手机。这一要求反倒给了我一点启发,我寻思,作为网络时代原住民的‘95后’,爱玩手机、喜欢从网上获取咨询,堵是堵不住的,为何不利用这个特点,将我对教学的思考放到网上,用学生喜欢的形式来传播”,老夏介绍说。碰巧2015年年末,老夏的好友开通微信公众号分享自己的思考,“当时我觉得形式很新颖” ,老夏说,“有了这么个直接刺激,‘老夏说课’就这么开讲了。”

如今,订阅微信公众号“老夏说课”,翻看历史信息,可以查看到25篇推送文章,内容包括《社会主义就那么不招人待见吗?》《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真的不如西方经济学管用吗?》《如何认识猫论与草论之争》等一些问题意识突出的文章;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等知识性文章,或结合现实编写的《如何理解习近平总书记讲的新常态》等。推送频率基本保持每天一条。

“公众号里的文章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简单说来就是‘知识’加‘经验’加‘资源’,对应的版块分别为‘内容微说’、‘教法微言’和‘素材转载’。”老夏介绍说。面向学生,“内容微说”选取学生最需要掌握的重要知识点进行阐述,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准备和补充;面向青年教师,“教法微言”凝聚了老夏30年从事思政课教育的经验,与他们分享如何让课堂更活跃、高效的好做法;面向大众,“素材转载”则将精挑细选好文章,建立较为全面的资源库。

“三部分中,‘内容微说’目前内容最多,已经写好的文章已有30余篇,考虑到大家阅读习惯,基本保持每天推一篇。”老夏说,“每次上课前,要首先往我带的四个班的微信群中,发送与下堂课讲述内容相关的文章,作为重点解析及讨论材料,服务课堂,提高课堂活跃度。”

夏老师的桌上,贴着一张便利条,详细写下了他向学生转发文章的记录。小小便利贴,显示着老夏的坚持和用心。


直面困难,新思路促思政教育改进

开通并维护“老夏说课”的过程,也是老夏思索、面对、解决困难的过程。这困难不仅在于如何破解长久以来思政课学习、教学面临的效果困境,也在于如何用好新手段、新方法,更好地将改革教学的好主意付诸实践、收到实效。

这头一个困难,始终让老夏十分困惑和不解。国家对思政课建设越来越重视,从江南平台,江南(中国)、学科建设、队伍建设、课程改革及经费等方面都给予大力支持,学校包括校长郑晓静院士在内的校领导也高度重视思政课的教学改革。但是,学生不爱学、老师难用心教的现状依旧广泛存在。“学生从‘80后’变成‘90后’的过程中,我不断尝试调整自己的授课方式,摒弃照本宣科教学方式,以问题为导向,选用多个热门或热议的专题来讲‘毛中特’,效果虽然有所改进,但依旧不理想。”

在某堂课上,老夏提到二十世纪上半叶控制中国政治经济命脉的四大家族,本以为是人人都知道的常识,学生却纷纷摇头。“我还以为是问题太简单,同学不屑于回答”,老夏打趣道,“后来发现这些‘95后’孩子们是真不清楚这些基础知识。”类似的经历启发老夏在教学中换位思考,更多地了解、更好地掌握当今学生的话语体系,换位思考,使用微信传播新方式,利用年轻人的思维特点和表达习惯,来传授自己的知识。

“教学效果不好,也不能全归咎于学生。对老师来说,破除成见非常重要。”老夏坦言,“学生对老师没什么成见,但对课程本身成见却很深。不是不爱听,是压根就不听,一说思政课就是睡觉和写作业,老师讲好讲坏对他们来说都无所谓。”而“老夏说课”第二篇文章“如何上好第一堂课”便是老夏对此困境的回应。

如果说以上这些困难,还可用30年教学经验解决的话,微信公众号的发展和维护则着实让老夏头疼了一把。

“就没在12点前睡过觉!”正在说话的老夏声音洪亮、不见丝毫疲态,“做起来不容易,我却觉得很有意义。”因为是内容原创,文章写作不易,即便聚精会神地写,每篇文章也需两小时左右。“除个别我的讲座或报告有现成材料外,其他都是全新创作而成。我一周有20课时,还负责人文学院教学管理方面的行政工作,因而微信公众号只好利用下班和周末时间来做。”

“内容要新颖有吸引力,文字要力争凝练!”老夏不断总结着新媒体文章创作的经验,“但技术上,二级菜单始终没做好,点击分类后出现的内容总是不对,让人头疼!要学的东西还太多,今后将越来越完善。”


尚有困惑,仍积极探索教学改革新思路

如今,“老夏说课”已经迈出了思政改革尝试的第一步,对于这个公众号未来的发展,老夏还有更多的设想。

“头一件事,是将‘毛中特’课程中我所能想到的重难点都讲一轮,将内容库先建起来。题目已经拟了70多条,目前写好了30多条。”老夏说。

下一步,老夏还希望能在下学期,借助西电教改试点班推崇教学改革的好环境,开展新一轮尝试,不断完善已有成果。“到时候希望能在试点的基础上,组建《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微课程教学团队,吸引更多中青年教师或学生加入,让更多人从不同角度讲思政课。到那时,即便是与现在类似标题的文章,内容也大大地不一样了。”

对于内容形式上的不断创新,夏永林也有颇多思考。“因为技术问题,目前老夏说课还只有文字内容,随着我使用微信公众号越来越熟悉,还将推出视频内容,不断丰富形式、提升效果。同时,当内容资源足够丰富,我还希望能将所发的文章整理、集结,出版《老夏说课》,为学生、青年教师、大众了解相关内容提供更大帮助。”

除近期目标外,夏永林也在规划着“老夏说课”的长期发展。“原先以为这公众号的影响力只在我们思政老师中,没想到有一天,一位工科学院的院长专门找到我,打包要走了当前所有已经创作好的30多篇微信文章。”大量思政领域、以及学校、社会上朋友的支持,让夏永林萌生了在未来打破限制,将“老夏说课”拓展成为“老夏说事”,跳出课程外进一步分享自己所思所感的想法。

老夏的思政课程改革正在一步步前行,“不求大而全,哪怕我的某篇文章某句话能对大家有启发,我便觉得我做的事有意义。上课多年,对思政课的改革尝试从没停止,虽精力有限,仍希望能够为提升思政课实效做点贡献。”

3月24日凌晨,大多数人已入梦乡,0时3分,“老夏说课”公众号一篇题为《如何认识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及其意义》的文章如约而来,继续生动地展现着老思政遇上新媒体、以新思维推动思政课改革的尝试。


(文/西电新闻中心
·付一枫

123

南校区地址:陕西省西安市西沣路兴隆段266号

邮编:710126

北校区地址:陕西省西安市太白南路2号

邮编:710071

电话:029-88201000

访问量:

版权所有:江南平台,江南(中国)    建设与运维:信息网络技术中心     陕ICP备05016463号    陕公网安备610190020026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