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我是教师 > 正文
我是教师
青年教师要融入团队 明确目标 锲而不舍——访廖桂生教授



个人的成长得益于这个伟大的时代

廖桂生:总体来说,国家从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本世纪以来,为建设繁荣富强的创新型国家,对科技投入很大,对人才的重视前所未有。我是这个伟大时代的一名受益者。具体而言,我的个人成长主要得益于几方面因素:

一是学校的长期培养和各级机关的长期扶持。在早些年,我工作刚起步阶段取得了一点进步,学校就授予了我“优秀青年教师”称号,后来又推荐我申报省级“三五人才”、“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这些荣誉对我是很大的鼓励和支持。

二是得益于名师的长期栽培。我从读博士开始一直跟随保铮院士至今,长期以来,保老师对我精心指导,把我从一个数学出身从来没有接触过雷达的学生,慢慢引向雷达系统及雷达信号处理领域,费了很大的心血。

第三方面是电子工程研究所这个学术氛围浓厚的研究团队。在这样的环境里,我不仅能够接触到国家级重要科研项目,而且能够进行较高水平的学术交流。

最后,是长期坚持不懈地努力。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选择了一个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长期坚持不懈努力,取得了一点研究进展。

青年教师首先要站稳讲台、上好课

廖桂生:我认为高校青年教师的成长,首先要站稳讲台、上好课,大学教师上好课是首要的,是后续发展的前提。但是,如果不能在科学研究上有所建树,也很难真正讲好课。

我想作为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首先要树立远大目标,心系国家,才能源源不断地产生强大的动力。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国际研究前沿,选择一个重大科学问题或关键技术攻关作为自己长期稳定的研究方向。

其二,要坚持不懈,看准研究方向,不动摇,脚踏实地,耐住寂寞,一点一滴做出自己的东西。现在刚开始工作的青年教师,基本都具有博士学位,在博士生阶段,与导师一起确定了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课题,这是形成今后稳定的研究方向的基础。大的方向一般都很难再改变了,需要巩固和明确的是,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国际研究前沿进一步凝炼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就我而言,从读博士学位开始研究STAP,也就是空时自适应处理,至今20多年从未间断。STAP是我国新一代雷达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被赋予新的研究内容。包括我在内,长期坚持不懈,锲而不舍,是非常必要的。

其三,参加到科研团队中,确保有事可做。如果能够得到学术造诣深厚、经验丰富的教授指导,可以少走弯路,这一点也非常重要。同时自己积极申请各类基金,尤其是国家基金,近年来支持力度逐年增大,已经足够支撑开展基础性研究工作。在基金的支持下,逐步把课题做大做强,在同行中逐渐得到别人的认识与认可,壮大自己的人气和“势能”,为后面争取国家更大更重要的课题打下基础。

其四,加强学术交流,学习别人,同时也让同行认识你、认可你。自己的科研成果得以成功应用当然是一种认可,同行尤其是国际同行的认可与评价同样重要。在同行中,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树立良好的形象。要积极参加重要的学术会议,年轻人还可以在会议上主动做些志愿工作,让外单位同行或国际同行有机会认识你。更为重要的是,发表有重要创新价值的学术论文,这是最为深刻的学术交流。要尽可能在主流刊物上发表有自己创新工作的文章,不追求数量,一定要重视质量,只有高质量的论文才能引起同行的关注。

最后,注重研究过程的完整性,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再到成果鉴定、报奖与推广,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

西电科研与教学团队应进一步苦练内功,扎实做好现有的科研工作,做精做强做大

廖桂生:这里我仅就科研团队的发展谈几点自己的浅见。

首先,科研团队要起到火炉效应。所谓火炉效应,就是把煤球丢进熊熊燃烧的火炉里,很快就能燃烧。为此,整个团队还是要进一步苦练内功,扎实做好现有的科研工作,做精做强做大,从深度、广度和系统性方面做文章,提升我校研究成果的影响力。西电重要的研究成果基本集中在电子信息领域,尤其是军事电子信息方面。分析我校取得的研究成果,单项技术多系统性少,配角多牵头少,受制于人多自成体系少,研究成果的影响力亟待提升。

其次,主动谋划新的生长点,要敢于发挥引领作用。当今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信息技术渗透到各个领域,给我校带来机遇与挑战。主动谋划国家重大需求课题,组织项目建议,向上级汇报,敢做同行中的引领者。

再次,注重研究成果的时效性,加强申报成果奖的力度。我校研究课题数目不少,但是,重大项目偏少,这也是导致近十年来我校获国家奖项少的原因之一,实在与西电科研实力不相称。

最后,争取有更多的西电教师进入国家层面各类专家组,取得话语权很重要。建议学校和有条件的教师,通过各种渠道增大西电教师的影响力,不要等到上级要求推荐各类专家时才做这项工作。因为竞争实在是太激烈,临时上报很难奏效。

从2006年以田捷教授为首席科学家的团队首次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以来,我校最近4年连续每年都有团队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在教学方面也获得了多个国家级教学团队,成绩可喜。在这样好的基础上,谋求更大的发展是自然的,也是学校发展的必然趋势。

(原文/西电科大报)

123

南校区地址:陕西省西安市西沣路兴隆段266号

邮编:710126

北校区地址:陕西省西安市太白南路2号

邮编:710071

电话:029-88201000

访问量:

版权所有:江南平台,江南(中国)    建设与运维:信息网络技术中心     陕ICP备05016463号    陕公网安备61019002002681号